九游野生娛樂動物園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動物園
大河浩蕩,滋養萬物。黃河從青藏高原蜿蜒而下,進入寧夏,流經銀川、石嘴山、吳忠和中衛,潤澤塞上。充沛的水源和地理氣候孕育出分布廣泛、密度大且數量眾多的濕地,縱橫交錯的湖泊、河流、沼澤、濕地,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全球候鳥遷徙版圖中的天然通道。
百鳥爭鳴,萬物競秀。數百萬畝的寧夏黃河濕地,宛如鳥兒的樂園。每年,數十萬只候鳥如約而至,在此繁殖、停歇、越冬。大鴇、白尾海雕、黑鸛、中華秋沙鴨、灰鶴、白琵鷺、小天鵝、大天鵝、白尾鷂、游隼等珍稀鳥類或集翔于空,或翩舞于水,勾勒出動人的生命圖景,演繹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故事。
每年秋冬季,候鳥沿著古老的“航線”,循黃河而來,位于黃河上游的銀川濕地,便成了它們長途跋涉中的溫馨驛站,在候鳥全球化遷徙旅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銀川是中國西部以及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至關重要的遷徙途經地和棲息繁殖地。”近日,銀川市濕地保護中心正高級工程師呂金虎介紹,銀川現有野生鳥類24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9種、二級保護動物20種,較2017年新增3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每年春秋時節,漫步在燕鴿湖、北塔湖等湖畔,紅嘴鷗在空中盤旋,潔白的羽翼劃過天空,時而如離弦之箭一頭扎進水里,瞬間叼起小魚,時而優雅地游至岸邊,毫不畏懼地與人“互動”,引得眾人一陣歡呼。
“過去,亂墾濫牧讓這里的濕地植被退化,沙漠化嚴重。近年來,通過封育禁牧、退田還灘,種植紅柳、沙柳,成功擋住了沙漠的侵襲,生態環境逐年好轉。”走進黃沙古渡國家濕地公園,保護站站長麥東感慨萬千。
自2017年開展濕地修復工作以來,人類活動干擾減少了,黃河外灘濕地公園水系更加通暢,生境島、鳥類棲息地不斷完善,為候鳥打造理想家園。
“公園現有4個濕地類型,生態功能完備。”黃河外灘濕地公園負責人周蓮介紹,每年來這里繁育、遷徙的鳥類數量逐年攀升。
多年來,持之以恒開展濕地保護與修復行動,讓銀川濕地成為鳥類的歡樂家園。每年秋冬交替時節,可看到數以萬計的冬候鳥前來棲息。“看著這些候鳥在銀川過得舒舒服服,心里別提多高興,這說明這里生態環境是真的好。”攝影愛好者王虎強說。
隨著黃河岸邊野生鳥類數量增多,珍稀動物種群愈發壯大,湖泊濕地早已不是簡單的停歇場所,而成了候鳥們眷戀的港灣。截至2024年10月,黃沙古渡國家濕地公園監測到水鳥17目31科67種,黑鸛、白尾海雕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頻繁現身。
“我們加大巡護力度,組織員工對鳥類棲息重點區域進行投食,確保它們安全過冬。”麥東介紹,此外利用高清監控攝像頭和無人機全方位“站崗”巡護,對未遷徙的鳥類和留鳥精心照料,讓鳥兒享受暖暖的冬天,不被驚擾。
銀川濕地,這片承載著生命與希望的土地,在寒冷的冬日里散發著溫度,護鳥、喂鳥、拍鳥等“人鳥共舞”的畫面隨處可見。護鳥志愿者穿梭在蘆葦蕩,修補鳥窩、投放食物;攝影愛好者隱藏在草木中,只為捕捉候鳥靈動瞬間;市民們漫步湖畔,與候鳥親密互動,定格美好瞬間。
每年10月到次年4月,灰鶴會從西伯利亞遷飛到石嘴山市惠農區、平羅縣黃河濕地越冬、棲息。
對于攝影師陳小組來說,這段時間是他拍攝灰鶴的關鍵時期。每天清晨,他早早起床,準備好攝影裝備,驅車沿著黃河一路向北,奔向灰鶴常去的覓食點。發現灰鶴的行蹤后,他俯身走進濕地,慢步前進,到合適的距離,半跪或趴在地上,用超長焦鏡頭捕捉灰鶴的姿態與神情。
“灰鶴全身都是灰色的,頭頂有一塊‘丹頂’,有著比一般鳥兒更高大的體型,體態優雅高貴,第一次看到它們,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每次見到灰鶴,陳小組都如第一次見到時那樣興奮激動。
67歲的陳小組拍攝灰鶴已有8年,由于對灰鶴拍攝執著,成了人們口中的“追鶴人”,有時為了一個鏡頭,他甘愿在寒風里等上一整天。有一次,他在冷風中蹲守了一周,卻連灰鶴的影子都沒見到。
“灰鶴對人類的活動十分警覺,一有動靜,它們就會立刻飛走。”陳小組坦言,拍攝都是“碰運氣”,并非天天如意。后來,陳小組逐漸摸清了灰鶴的作息規律,拍到的照片也越來越多。他的相冊里也集齊了灰鶴俯拍、仰拍、追拍、特寫等不同角度的動態鏡頭,電腦里儲存的全是灰鶴的照片和視頻。
8年來,他拍攝灰鶴圖片及視頻35萬張(條),見證了灰鶴數量從幾十只到數千只的變化,掌握了灰鶴在石嘴山黃河流域越冬棲息的第一手資料,為我區有關部門研究灰鶴留下了珍貴的科學依據。
位于平羅縣的天河灣國家濕地公園,近年來也成為候鳥的最佳補給點。濕地內有天然紅柳林5萬畝、野生動物資源59科236種、植物資源62科268種。
每年9月底至次年4月上旬,有近3000只灰鶴遷徙而來過冬,同時灰雁、豆雁及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大鴇和白尾海雕冬季伴留越冬。夏秋季,赤麻鴨、斑嘴鴨和黑翅長腳鷸數量也有5000余只。
“黃河濕地周邊鳥類資源十分豐富,生態景觀獨特,是國內外最為重要的候鳥遷徙地和觀鳥勝地。”當地攝影家岳昌鴻說。
黃河石嘴山段特殊的地理區位和地貌特征,成就了豐富的野生鳥類資源。每年春秋,數萬只候鳥過境石嘴山,停留覓食歇息或是越冬棲息。冬季,灰鶴、豆雁、天鵝等鳥類,在這片濕地中找到了它們理想的家園。
為更好地保護這些候鳥,當地政府建設野生鳥類智慧監測平臺,通過實時監測、拍照識禽等方式,進行“鳥類普查”。
“目前全市已建設野生鳥類智慧監測平臺3個,通過平臺可以實時監測到野生鳥類的活動情況,動態捕捉到鳥類影像,并且通過后臺的鳥類識別軟件,識別被監測鳥類的種類和數量。”石嘴山市林業和草原局工作人員李浩介紹。
石嘴山市以“一河一山兩湖”為重點,全面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重點生態系統、重點生態廊道、重點河湖灘地保護修復,以銀河灣、天河灣為主的黃河濕地以及星海湖、簡泉湖等野生動物棲息地面積及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遷徙留居石嘴山的候鳥種群數量不斷增加。
如今,豐富的候鳥資源、珍稀瀕危候鳥物種,呈現出巨大的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為石嘴山增添了生態新元素,讓“灰鶴之鄉”成為一張亮麗的生態名片。
冬季的吳忠,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與黃河兩岸的湖泊濕地,迎來了“老朋友”。天鵝、豆雁、灰鶴、白鷺等候鳥如約而至,天鵝在開闊的湖面上嬉戲、覓食,為保護區增添了一抹動人畫面。
“天鵝對生存環境要求比較高,只有水質良好、食物豐富、環境安全,才能吸引它們駐足。這幾年,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到此越冬的天鵝數量逐年遞增。”青銅峽庫區濕地保護建設管理局工作人員田寧說。
連日來,千余只灰鶴現身位于鹽池縣的哈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確保候鳥的安全和順利遷徙,哈巴湖自然保護區進一步加強濕地鳥類監測、候鳥棲息地監測巡護,持續開展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為候鳥提供安全穩定的野外生存環境。
吳忠市是全國3條候鳥遷徙的主要通道之一,在每年3月至5月和9月至11月的遷徙期,途經吳忠的候鳥在湖泊、河流等濕地棲息停留,補充體力。該市各地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推動濕地保護修復,打造山清水秀的綠色生態空間,為候鳥遷徙營造安全的棲息環境。
每年秋冬季,紅嘴鷗、白琵鷺等候鳥種類和種群數量不斷增加,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鸛也成為吳忠黃河國家濕地公園的常客。2024年全年累計監測記錄到鳥類15目26科69種8萬多只。
候鳥如期回歸是對生命延續的承諾,努力留下候鳥則是人類對這一承諾的回應。吳忠市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因地制宜、多管齊下,不斷加強濕地鳥類監測及候鳥棲息地監測巡護,并采取修建防護柵欄、保水保濕等措施,保護棲息地的生物多樣性,為候鳥提供充足的食源,讓候鳥在這里安全遷徙越冬。
馬金梅是吳忠市濕地保護中心的一名鳥類監測員,每天她和同事都要扛著至少5公斤的設備在濕地里巡查,觀察候鳥動向,了解鳥類的生存和活動狀態,為護鳥工作提供支持,同時為當地生態保護工作提供數據依據。
吳忠市的濕地保護工作不僅為候鳥提供更加安全、舒適的棲息環境,也為當地居民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候鳥選擇在這里棲息,成為當地一道亮眼的生態風景線。
在中衛市黃河岸邊的淺灘上,中衛市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張曉明如往常一樣,手持相機,穿梭于草叢之中,尋找棲息的候鳥。隨著快門聲響起,一個個靈動的瞬間被定格,成為鳥兒們珍貴的“影像檔案”。
“這里是中衛市香山湖的一角,名為生境島,與黃河相鄰,遠離城區,環境靜謐,是候鳥鐘愛的棲息之所。”對這片土地與水域環境,張曉明了然于胸,每一次來都會有新的發現與收獲。
2022年,中衛市開展候鳥保護工作,張曉明如愿成為一位候鳥守護者。“我的工作從尋找候鳥的足跡開始,自此迷戀上這份工作。”拍攝監測候鳥已成為張曉明生活的一部分,每一次相遇如同與久別重逢的故友相聚,滿是溫情與欣慰。
每天,張曉明背著相機,穿梭于香山湖或者黃河邊灘地,每拍到一種候鳥,便匆匆趕回,與鳥類圖鑒仔細比對。在不斷地積累與學習中,他對鳥類的認知日益豐富,已能輕松識別候鳥種類。
“湖泊水質改善及保護工作力度加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候鳥駐足。”張曉明說,每年從春季到冬季,成群候鳥如天邊云霞鋪天蓋地而來的景象壯觀,令人驚嘆。
在香山湖的生境島上,張曉明有一段難忘的經歷。有一次,他在島附近巡護,觀測到一只灰雁在小島上徘徊,于是用鏡頭記錄下。“然而,再次遇到它,灰雁已成雙入對了。”張曉明興奮地說,就像見證老友的幸福生活,心里滿是歡喜。
后來,2只變成了4只,大灰雁帶著孩子在湖中游弋,溫馨的場景讓張曉明深感生命的奇妙與美好。“現在對于我來說,守護候鳥不再只是工作,更是一份熱愛與使命。”張曉明在與鳥兒相處之中,也找到了心靈歸處。
中衛市作為黃河中上游首個自流灌溉區域,黃河過境長達182公里,境內河流、湖泊、沼澤等濕地資源豐富,總面積達44.89萬畝,保護率達34.7%。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變好,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野生動植物種類從196種躍升至282種,水鳥種類也由最初的30余種擴展至近100種。
為保護這些珍稀鳥兒,中衛市針對重要濕地、濕地公園內候鳥的主要分布區、越冬地、繁殖地、遷飛停歇地及集群活動區等關鍵區域,建立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巡護體系。并利用濕地保護恢復補助資金項目,開展鳥類棲息地恢復工作,為候鳥營造更加適宜的生存環境。
如今的中衛,青腳濱鷸、白腰杓鷸、大天鵝、白琵鷺等珍稀保護鳥類成為常客,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畫面隨處可見,候鳥的歡歌成為這片土地最美的樂章。(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剡文鑫張敏蔡莞郁張璞見習記者賀靜)
地址:寧夏銀川市金鳳區宜居路156號 郵編:750001新聞熱線傳真 合作洽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