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野生娛樂動物園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動物園
1月25日,岳陽縣麻塘垸,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琵鷺從一群鶴鷸上方翩然飛過。白琵鷺喙長而直,呈琵琶狀,方便它在水中捕食。
1月3日,岳陽市君山區廣興洲,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在水中覓食。東方白鸛全球數量約9000只,繁殖于俄羅斯和我國東北,越冬地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的濕地。
1月20日,岳陽市屈原管理區,薄霧像輕柔的紗在東古湖漂浮著,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天鵝在水中游弋,空中起舞,宛如童話世界。
2月9日,桃源縣王家灣水庫,一對鴛鴦從水面起飛。鴛鴦在湖南是冬候鳥,棲息于山地的河谷、溪流,屬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2024年12月,常德安鄉珊珀湖區域首次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青頭潛鴨,800多只小天鵝在岳陽集成麋鹿省級自然保護區“安家”;2025年1月,岳陽市屈原管理區,來自西伯利亞的小天鵝連續五年“打卡”,數量從1000多只增加到3000多只……這些年,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選擇湖南作為它們的“冬季度假勝地”。從“稀客”到“常客”,它們紛紛“赴湘游”,見證著湖南作為越冬水鳥樂園嶄新的面貌。
2月16日,記者從湖南省林業局獲悉,湖南日前已完成2024年至2025年全省越冬水鳥同步監測工作。監測結果顯示,越冬水鳥數量再次實現增長,達到了46.52萬只。水鳥種類繁多,涵蓋了7目12科77種,數量較去年略有上升。
洞庭湖區,這片被譽為“長江之腎”的廣袤水域,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越的生態環境,成為越冬水鳥的首選之地。據統計,洞庭湖區共記錄水鳥7目12科71種,數量高達45.62萬只,占據了監測總數的絕大多數。浩渺的洞庭湖,碧波蕩漾,水草豐美,為水鳥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棲息環境。成群結隊的小天鵝、灰鶴、白琵鷺等珍稀鳥類,在這里或悠然游弋,或振翅高飛。
“洞庭湖為水鳥提供了豐富的生態空間。我們看到這些候鳥不僅是來過冬的客人,它們更是湖南生態環境保護成效的見證者。”湖南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省內其他監測區域也不甘示弱,記錄到了0.90萬只水鳥。無論是湘江之畔,還是資水之濱,無論是沅江之尾,還是澧水之頭,湖南的每一個角落都成為越冬水鳥的樂園。它們或棲息在靜謐的湖泊中,或翱翔在遼闊的天空中,用它們的存在,訴說著湖南生態環境的優美與和諧。
本次全省越冬水鳥同步監測工作,覆蓋了湖南省14個市州、85個縣(市、區),監測網絡之廣、力度之大,堪稱一次全面而細致的“生態大體檢”。23個縣(市、區)林業主管部門、88個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齊心協力,全省各級濕地公園更是實現了全覆蓋。共設置了111個監測樣區、264處監測點,確保每一片水域都不被遺漏。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本次監測還記錄到了國家重點保護鳥類15種,累計數量達到了4.23萬只。
這些珍貴的鳥類,不僅為湖南的冬日增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更彰顯了湖南在生態保護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效。青頭潛鴨、中華秋沙鴨、黑鸛……這些曾經難得一見的珍稀鳥類,如今在湖南的濕地中頻頻現身,成為湖南生態環境保護的生動注腳。
在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和橫嶺湖省級自然保護區,共記錄水鳥27.26萬只,占本次記錄水鳥總數的58.60%。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就有2.57萬只。這些保護區不僅為水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安全的棲息環境,也成了人們觀賞水鳥、親近自然的絕佳去處。
除了自然保護區外,全省的濕地公園也成了越冬水鳥的重要棲息地。共監測到水鳥8.67萬只,種類達到了61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水鳥就有11種,共計1735只。鼎城鳥兒洲、津市毛里湖、漢壽息風湖、南縣天星洲等濕地公園,更是以其優美的環境和豐富的生態資源,吸引了大量水鳥前來棲息繁衍。春節期間,這些濕地公園更是成為市民和游客們觀賞水鳥、感受自然之美的熱門打卡地。
隨著湖南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水鳥棲息地的擴展,越來越多的候鳥開始將這片沃土作為它們的棲息地。湖南不再僅僅是候鳥的過渡地帶,已經逐步轉變為它們的“家園”。無論是國家重點保護鳥類,還是其他珍稀物種,它們的身影在這片土地上出現得愈發頻繁。
為確保水鳥棲息環境的長期保護,湖南省已逐步建立起全省范圍內的越冬水鳥監測體系。省林業局專門編制了《洞庭湖越冬水鳥同步調查工作方案》和《洞庭湖區域水鳥同步調查技術規程》,并組織開展了多輪培訓。專家團隊多次實地指導,確保監測工作高效開展。
湖南省各縣(市、區)的林業主管部門和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抽調了近300人參與到這項重要工作中。常態化的水鳥監測為全省鳥類棲息地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提升鳥類棲息環境的保護水平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