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野生娛樂動物園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動物園
“凌小蟄”是一只六個月大的受傷小雪豹,它的家鄉位于三江之源的青海省治多縣。在本月初,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治多管理處的一名生態管護員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索加鄉發現了它。當時,這只小雪豹身受重傷,危在旦夕。當地隨即聯合多方力量,緊急將這只生命垂危的小雪豹送往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進行救治。
在這只小雪豹接受救助的二十多天里,救助人員不僅給它起了名字,還將它的康復視頻上傳到了網絡上。這讓小雪豹“凌小蟄”突然走紅,受關注度迅速提升。這只小雪豹是怎樣被救助的?網紅“凌小蟄”這個名字又是怎么來的呢?
3月4日,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治多管理處的管護員阿卓扎西多杰在日常巡護中,發現了這只奄奄一息的雪豹幼崽,當時它呼吸微弱,無法站立,身體有明顯的外傷。管護員立即上報,經評估,決定將它連夜送往青海西寧救治。
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主任 何順福:到我們救護中心的時候,它處于病危的狀態。在我們給它檢查的過程中,它的正常反應很微弱。
經檢查,這只雪豹幼崽為雄性,體長僅74厘米、體重不足10公斤,還存在體溫低、嚴重脫水、污染與感染嚴重、頸椎胸椎損傷、肝功能異常等情況。
根據救護中心的慣例,被救護的雪豹均以“凌”為姓,冰雪的意思,與雪豹氣質吻合,名字的第二個字則通常來自被救護時最接近的節氣。救護中心曾于2021年3月救護放歸過一只雄性雪豹,被命名為“凌蟄”,而這只小雪豹是驚蟄前一天被發現的,因此取名“凌小蟄”。
救治“凌小蟄”的視頻一經發布,引起大量網友關注,與此同時,一段藏獒圍攻雪豹的視頻也在網絡開始流傳,一些網友提出疑問,“凌小蟄”是不是被藏獒圍攻才導致重傷。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治多管理處聯合多部門核查后,發布公告:網絡視頻拍攝于2023年,是三只雪豹下山捕獵時,遭到牧羊犬出于本能的驅離。
何順福:當時藏獒攻擊雪豹的地點跟凌小蟄救護的地點之間的距離是200多公里。凌小蟄的體重、體形和視頻中雪豹的體形差距還是很明顯的,且凌小蟄身上除了右后肢的明顯外傷以外,身上沒有任何被藏獒撕咬的外傷。所以我們判定凌小蟄跟視頻中被藏獒圍攻的雪豹不是同一只雪豹。
經過檢查“凌小蟄”的傷情,專家判斷:它可能是高空墜落導致喪失行動能力,進而傷情惡化。
當我們拯救雪豹“凌小蟄”時,我們究竟拯救了什么?一起通過三個問題尋找答案↓
到3月25日,“凌小蟄”獲救已經有了三周時間,專家介紹,在這二十多天的救護過程中,如何把“凌小蟄”從死亡線上拉回來,以及如何幫助它日后恢復正常行動,都是本次救治的難點。
何順福:它來的時候營養狀況特別差,胸椎的壓迫性骨折,還有頸部的外傷,綜合研判,它的傷情其實還是非常嚴重的。第一時間能從死亡邊緣把它救回來,是第一個難點。
很快,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專家團隊,共同為“凌小蟄”制定了保溫、吸氧、抗菌消炎和調整肝功能等一系列的搶救與治療方案,同時處理好外傷。
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高級畜牧師 齊新章:把它放到了恒溫氧艙里,對它開展了搶救性的治療。經過9天治療后,它的體重從最初的9.7公斤恢復到了11公斤多。
考慮到“凌小蟄”尚處幼年,又體弱病重,對病原抵抗力極弱,救護中心每天還會對環境進行病原消殺。根據它的身體情況,及時調整飲食和治療措施。在處理肉類時,工作人員還細心把難以消化的筋膜剔除。
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工作人員虎文蓉:它比較特殊,我們照顧它就像照顧自己孩子一樣。看到它每天都吃我們做的飯,每天都吃得特別好,我們都非常開心,希望它盡快恢復健康。
專家介紹,野兔是雪豹的重要食物,所以,除了正常喂食的牛羊肉外,救護中心還會定期給“凌小蟄”準備新鮮的兔肉。目前,經過20天的救治,“凌小蟄”精神狀態已經好轉,體溫也恢復正常,食欲更是越來越旺盛,可以抬頭和短距離爬行了,后面還將進行下一步的治療。
經過三周的救助,凌小蟄已經初步擺脫了死亡的威脅。那么,這三周投入了多大的人、財、物呢?總臺記者馬雅慧去探望了“凌小蟄”,一起去青海西寧救護現場看看↓
總臺記者 馬雅慧:在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的獸醫院,為了不打擾小雪豹休息,我們就到“ 凌小蟄”病房旁邊的房間,通過監控大屏了解它目前的狀況。
總臺記者 馬雅慧:通過屏幕可以看到,此刻雪豹“凌小蟄”正趴在救治籠里休息。因為白天它需要接受治療、康復訓練,消耗了大量精力,所以晚上要有充足的時間來休息。
總臺記者 馬雅慧:這個救治籠可以說是“凌小蟄”的定制病房了,為了保護它,工作人員也對救治籠做了兩處精心設計。比如“凌小蟄”身下的草,這種草是來自東北的烏拉草,比起普通的稻草來說更加細軟,舒適度比較強。另一個設計是工作人員在籠子里加了一塊擋板,這是為了保證安全性,避免“凌小蟄”爬籠爬太高摔倒誤傷自己。
總臺記者 馬雅慧:“凌小蟄”剛被送來的時候傷情很嚴重,體溫只有36.3℃,而雪豹的正常體溫是37.7℃到39.5℃之間。被送到這里后,經過搶救和治療,包括24日晚上還被送到了西寧市第二人民醫院做了CT,目前初步判斷“凌小蟄”恢復狀態良好,恢了簡單的行動能力。
總臺記者 馬雅慧:小雪豹“凌小蟄”的病號餐是新鮮的羊肉,還會添加益生菌和鈣。在恢復期間,它還會吃一些兔肉、牛肉、動物內臟等,來增加營養。它的體重比剛來的時候增加了1.7千克。
總臺記者 馬雅慧:那么,這樣的救護條件是不是很貴?這些經費又從哪里來呢?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高級畜牧師齊新章介紹了相關情況。
齊新章:在“凌小蟄”的救護過程中,我們用了很多儀器、設備和藥品。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是公益一類事業單位,資金主要來自撥款,還有少量的網友和愛心企業的捐贈。比如監護儀和治療籠中的烏拉草都是網友捐贈的。
總臺記者 馬雅慧:青海是三江之源,它的生態地位極其重要。我國近年來高度重視保護三江源生態系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投入力度來保護野生動植物,目前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也取得了很多有益的高原經驗。我們也將持續關注“ 凌小蟄”的救助情況。
青藏高原有大量珍稀野生動物,除了這次“凌小蟄”的救護外,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還曾多次救護雪豹、藏狐等珍稀野生動物,為高原生態保護積累了寶貴經驗。
此前,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救護過“凌霜”“凌寒”等雪豹,都為這次“凌小蟄”的救護提供了寶貴經驗。
除了常規救護,繁育中心還會給野生動物進行手術治療。2022年2月,青海省都蘭縣曾發現了一只重傷昏迷的雪豹,經現場急救后,被送往格爾木市野生動物救助中心。經過兩年多的救治和養護,這只雪豹體況良好,2024年5月被送至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進行眼睛疾病的檢查和治療,它被命名為“凌小小”。繁育中心成功為“凌小小”完成了眼部手術,這也是我國第二例雪豹白內障治療手術。經過復查,“凌小小”眼部外觀和視覺都恢復正常。
齊新章:雪豹“凌小小”白內障治療手術的成功進行,展現了青海省乃至全國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技術突破和成績。
近年來,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通過救護、繁育和野化放歸等,助力雪豹種群恢復,維護高原生態平衡。而除了雪豹,繁育中心還在大量救護其他野生動物,年救護數量達260只,放歸數量達到78只。
在“凌小蟄”的康復過程中,當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祝福這只小雪豹早日康復,早日回到自然當中。在三江之源的青藏高原,拯救一只雪豹相當于在高原生態系統中拯救了什么呢?如果從各種投入產出上來衡量,我們又該如何算這筆生態賬呢?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連新明表示,這些問題可以從幾個層面來解答↓↓↓
連新明:首先算算最直接的經濟賬。去年,我們團隊經過評估得出了:自然界中一只雪豹的缺失可能會給生態環境帶來超過20萬元價值損失的結論。像雪豹、藏羚、大熊貓,它們都是所處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它們的價值不僅僅是生存所帶來生物多樣性價值,還包含科學研究、教育傳播、未來利用等多種價值,這些價值構成了這個物種的價值。
連新明:在野外環境中,我們遇到受傷的野生動物究竟該不該救?我認為兩種答案都會存在。不救的理由是自然界的優勝劣汰,既然它屬于被淘汰的類型,就應該給優勝者騰出空間。救的理由就是人類在滿足了溫飽后,還產生了倫理觀念。人類和野生動物一樣,都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既然我們有能力去施以援手,那就應該去救。
連新明:但是救與不救從來不是一個標準答案。如果我們決定不了選擇哪個答案,不妨就用投入產出比來衡量救與不救所帶來的收益。不救,等待這只雪豹的命運就是死亡。作為頂級捕食者,它空出來的生態位自有它的兄弟姐妹或者其他雪豹來補位,整個生態系統留下來的都是強者。如果救,它能帶來什么?雪豹是高山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救助本身能喚起大家對雪豹、對三江源、對高寒脆弱生態系統的關注,進而帶動對“中華水塔”,對青藏高原的保護投入。這種關注帶來的價值要遠遠高于救助本身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此,我認為大家心里對于救不救,已經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