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野生娛樂動物園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動物園
2月16日晚,CCTV12社會與法頻道《見證》欄目播出了專題片《我和我的候鳥朋友》,生動記錄了杭州灣濕地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重要中轉站的壯麗景象。
節目鏡頭穿越杭州灣濕地、四灶浦海岸,定格萬千候鳥翩躚起舞的畫面,更將一位寧波“護鳥人”的堅守推向全國視野,他就是寧波著名的“鳥叔”——寧波市生態環境保護促進會副秘書長、寧波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常務副秘書長、慈溪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會長施建慶。
作為我國八大鹽堿濕地之一,杭州灣濕地是典型的近海與海岸濕地,潮間帶上既有沿海灘涂、離岸沙洲,也有圍墾而成的陸地和水塘。每年春季、冬季,是最佳觀鳥時節,西伯利亞、東亞、澳大利亞候鳥會在此“中轉”,同時也是世界瀕危物種黑嘴鷗和黑臉琵鷺的重要越冬地與遷徙停歇地,到時會呈現“萬鳥翔集”的壯麗奇觀。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慈溪人,施建慶從小就對這些大自然“來客”充滿了好奇。后來,作為一名自由職業者,他開始愛上了拍鳥,只要一有時間,就會背著“長槍大炮”奔赴郊野,去邂逅那些天空中的精靈。
2017年的11月,施建慶趕往杭州灣進行拍攝。時值冬天,天氣寒冷,杭州灣的海塘里幾乎看不到人,施建慶意外發現了小天鵝“一家五口”。
“當時就奇怪,為什么馬上要漲潮了,它們卻不趕緊飛走?”施建慶回憶道。當時,他用望遠鏡觀察后發現,其中一只小天鵝的腳蹼被魚鉤鉤住了無法動彈,另外四只眼睜睜地在等待著。后來潮水漲上來了,其他四只不得已飛了起來。
“如果不救那只被困的小天鵝,它肯定會被淹死。”施建慶先是撥打了“110”,但對方趕來還需要一段時間。潮水仍在緩慢上漲,時間不等人!他不得不向四周尋求幫助,終于看到附近海塘有一個打漁人正在收拾家伙準備下班。
“潮水在漲,再趕回海灘里去,有一定危險性。對方提出要100塊錢,我想也沒想就答應了。”和打漁人一起趕到那里,救回小天鵝,對方有些吃驚,“你這么著急,原來就為了一只鳥?”
“當時,我全憑著一股對生命的敬意,覺得應該去救回它。”施建慶說,這些年,看著到杭州灣過冬的候鳥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特別是不少以前從未出現過的“新精靈”接二連三地出現,這一方面說明寧波生態的持續改善,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人們愛鳥意識的提升。“到了現在,我更清楚地知道,每只鳥都是生態系統的信使,它們活著飛走的那一刻,就是我們守護的意義。”
也正是因為這次救助小天鵝的經歷,慈溪森林公安部門希望由他來牽頭組建當地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從此,施建慶從“一個人”愛鳥護鳥,走向了“一群人”的同愿同行。
經過一年的籌備,施建慶牽頭的慈溪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于2018年10月27日正式成立。從鳥類知識科普到野生動物救助,6年多來,施建慶和志愿者們累并快樂著。
“為什么我觀察到的這幾只鳥呆呆的,也不怎么動彈,它們是生病了嗎?”“小區里有人在遛鳥,看著像是畫眉鳥,這個要怎么舉報?”“山上有剛從蛋里孵化的小鳥掉地上了,需要把它放回鳥巢里嗎”……
對于這樣的市民咨詢,協會經常會接到。特別是4月到7月,正值鳥類繁殖季,協會的電話幾乎就成了熱線。
動物有動物的生存法則。“因為不少雛鳥開始學飛行,這個時候最容易從樹上掉下來。”每逢這一時期,施建慶總會在電話里提醒市民,“不要去管掉下來的雛鳥,否則會造成‘骨肉分離’,因為人們可以提供它們食物,卻不能給他們提供生存技能。”
2021年6月,協會半個月里救助了13只鳥兒,其中3只紅隼,1只斑頭鵂鹠,9只領角鸮,都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這些鳥兒被我們專業救助回來,等達到了放飛條件,再放它們回歸藍天。”施建慶說,每次放飛,都像是一次“慶祝”,送它們重回天空,自由翱翔。“現在基本每年我們救助的鳥兒有600只左右,其中有不少是國家二級以上保護動物。”
要護鳥兒周全,不能單單只憑一腔熱血,為了彌補專業知識短板,成為更專業的鳥兒守護者,施建慶還自費參加相關部門組織的鳥類學培訓,考取野生動物救助資格證,如今已成為慈溪當地民間環保領域的權威人物。慈溪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也不斷成長,榮獲了2024年首屆浙江省新時代文明實踐項目大賽銅獎。
從一名觀鳥愛好者到協會負責人,他推動的不僅是個人情懷,更是一場全民行動。清理濕地垃圾、制作人工鳥巢、校園宣講、野外放歸……志愿者的身影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活躍。在施建慶的帶領下,慈溪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人數也從最初的50人增加到了1150多人。
面對央視的報道,施建慶表示:“這是對過去的肯定,更是未來的起點。我們需要更多人成為‘候鳥的朋友’。”